中新网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 杜燕 徐婧)7月11日,随着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运河号”刀盘完成最后1mm的推进,盾构机顺利到达接收井,这意味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有了突破性进展。未来,东六环改造工程建成后,北京城市副中心12条规划道路、5条现状道路将实现东西向贯通,可有效“缝合城市空间”,让市民工作、生活、交通更加便利。
7月11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施工现场。记者跟随施工人员至地下十余米的施工区域,一睹国产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运河号”在精准控制下“吃土”。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施工现场。 中新社记者 杜燕 摄“东六环路相当于城市副中心的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布着办公区、商务区、副中心站等重要功能区域。而现状东六环路交通拥堵、高路基的物理条件,将城市副中心东西两侧一分为二。”北京市首发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东六环项目副经理柴东然介绍,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缝合城市功能的创新发展轴、有效织补城市空间、解决高速公路分割城市问题”的标志性工程。
(资料图)
记者了解到,东六环改造工程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路线全长约16公里,其中盾构段长7.4公里。
将环路引入地下,且位于北京市副中心核心地带,工程建设意义重、施工难度大、环保要求高。
对此,柴东然表示,整个隧道具有“长、大、深”三个特点,即盾构一次连续掘进最长距离达4770m,是全国大盾构连续掘进最长的隧道之一;隧道设计断面直径达15.4米,在国内城市公路盾构隧道领域尚属最大;隧道最深埋深约75m,最高水头达65m。同时,还穿越京哈铁路、副中心枢纽站、地铁6号线、通三铁路等风险源99处。
面对超大直径、超长距离、超深埋深等敏感复杂环境下,对盾构机的可靠性及工程适应性要求非常高。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施工现场。 中新社记者 杜燕 摄为此,首发集团联合中交隧道工程局、中交天和结合项目工程环境、施工特点,量身打造了超大直径盾构机“运河号”——开挖直径16.07米,整机总长约145米,总重量约4500吨。采用常压刀盘,有效增加刀具的使用寿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光纤磨损检测技术应用于盾构刀具检测上,实时监测刀具磨损量。同时,配备绿色环保管路延长装置,解决隧道内泥水溢出的施工环境污染,并优化泥水仓逆洗功能,实现不同高度分层逆洗,应对地层变化导致的“堵仓、滞排”问题。与此同时,规划、设计、监理、施工等全过程的智慧建设管控,让“运河号”安全“前行”。
记者跟随施工人员先从地面乘坐直梯到地下的隧道内,再乘坐汽车在尚未摊铺沥青的隧道内行驶十余分钟,抵达“京华号”的尾部。记者看到,在技术人员的遥控下,专业设备运转起来。
“盾构机每向前推进两米,便要用混凝土管片给隧道‘贴砖’。”中交隧道局东六环项目技术负责人吕计瑞表示,工程首次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创新性应用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大幅提升隧道稳定性和防水质量,填补了行业内的一项空白。
据介绍,自2021年8月始发,“运河号”盾构机一路“过关斩将”,安全顺利完成始发、过站、接收、穿越风险源等7.4公里隧道掘进任务。掘进期间,平均日进尺达14米至16米,每天最高日进尺24米,做到了盾构掘进“始发零风险、隧道零渗漏、地面微扰动、安全零事故”的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东六环改造工程总体形象进度约72%。其中桥梁工程累计完成75%,路基段完成75%,路面施工完成10%,盾构西线实现贯通(100%)、盾构东线累计掘进7公里(95%),明挖工程累计完成10%,附属工程累计完成5%。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表示,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项目。工程搭建智慧隧道运营管控平台,研发防淹涝处置、隧道消防设施配置、应急疏散救援、空气净化等系统,确保特长城市地下隧道安全运营和周边环境优良,力争为大城市城市更新改造、充分利用国土空间提供新的借鉴。
据悉,东六环改造工程完工后,原址将建设公园,有效织补城市空间,打造缝合城市功能的创新发展轴,进一步完善城市副中心路网系统和绿色空间格局。同时,实现东西向贯通,交通压力得以缓解,使通州城区与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融为一体,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提升北京市交通服务水平,助推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完)